
今天(10日)是第34个世界心理健康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全民心理健康服务”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精神健康报告显示,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相关疾病,这意味着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。在我国,近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。
全球近 10 亿人患有精神相关疾病
调查显示,我国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焦虑症、抑郁症、酒精使用障碍、双相情感障碍等。
2024年12月,国家卫健委在医法司新设精神卫生与精神卫生处,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心理咨询门诊,扩大精神卫生服务供给。
同时,国家卫健委指定2025年-2027年为“心理健康服务年”。目前全国约有6000家医疗卫生机构,比2010年增加了205%。全国注册精神科医生超过5万名,比十年前增加了144%。全国大部分省市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“12356”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:今年1月1日,北京正式启动12356心理救助。截至9月15日,该热线心理求助电话约9万通。
抑郁症有哪些症状?
在我国,抑郁症又称抑郁症,是覆盖居民的主要思维障碍之一。 《健康·心理健康2023》蓝皮书数据显示,中国成年人抑郁症检出率为10.6%。抑郁症有哪些症状?心情不好时意味着你有抑郁症吗?
当你感到情绪低落,对以前感兴趣的爱好和娱乐活动失去兴趣,没有足够的体力和体力,逃避社交关系,感觉生活无望,早起,或感到沮丧时,就是你的身体向你发出悲伤的“警报”的时候。医生提醒您,出现症状并不意味着您有悲伤,而只是提醒您注意自己的情绪。这时候就应该去专业的心理诊所进行分析,而不是盲目相信网上的心理分析。
王刚:网上有很多自测工具。自检工具应该明确,它们不是诊断工具,而是筛查工具。虽然自检分数比较高,超过了它定义的分界线,但这仅仅意味着你有生病的可能性。唯一能够做出诊断并确定您是否有病就是医生。
有些人认为心情不好就意味着有“悲伤”。还有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病,只是“喝一瓶”而已,没必要去医院。医生表示,患上抑郁症时无需惊慌或轻视。抑郁就像心灵的感冒。正确的情绪引导和科学系统的治疗是可以彻底治愈的。
关于抑郁症的三个常见误解
你明白吗?
随着社会的发展、文明水平的提高、心理健康知识的发展,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越来越多,但难免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。
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赵敏:大家总以为这些病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认为这是一种病。其实这是一种疾病,需要积极治疗。
事实上,抑郁症是一种疾病,尤其是尤其是中度或重度发展,需要药物、物理治疗、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。
误区二:服用药物会带来希望和副作用
王刚:很多患者认为吃药会毁掉大脑,或者上瘾,使得患者不愿意吃药,或者犹豫后想尽快停药。这是错误的。事实上,大多数精神药物不会成瘾,只有少数药物会成瘾。然而,当科学家使用时,并不会产生希望和成瘾。
据医生介绍,大多数精神药物不会使人上瘾。一些处方药物结合起来治疗患者的焦虑和缺勤,例如地西泮药物,长期服用可以带来一些希望。但这些药物往往只需要患者短时间服用,因此无需记住太多。有些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时还会出现胃肠道反应。这种情况是暂时的,服药一周左右就会消失。
争议三:症状满意时可减量而不是停药
王刚:很多精神药物,特别是长期、大剂量服用的药物,如果突然停药,会引起清除反应。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。
据医生介绍,之所以强调及时用药,是因为抑郁症容易复发。大多数患者的复诊是由于过早停药所致。在治疗过程中,应遵照医生的指示,坚持服药,才能获得稳定的疗效。
(央视记者 杨洋 牟阴茎 王殿佳 曹晓正)